2005年6月22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十四版:民生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穷孩子苦孩子的知识殿堂
记我国首家全免费九年制学校舟山市千荷实验学校
本报记者 陈卓 文/摄

  一本书的价钱,可能会急坏家里每个人;一个学期的学费,可能会让整个家庭面临揭不开锅的局面;而一个有意无意的眼神,可能会伤害一颗年幼而脆弱的心。
    那是之前。之后,这些不幸又幸运的孩子来到这里。这里的花草树木繁盛,这里的教室宽敞明亮,这里的学生充满信心地走向未来。
    这里是舟山市千荷实验学校,一个由舟山市政府主办、市教育局主管、广泛接受社会捐赠的公办民助全免费寄宿制义务教育学校,一个被社会各界乃至自称“破烂王”的人关注和资助的知识殿堂,一块“公平教育”真正响亮起来的圣土净地。
    
  学生:我们都是老师的宝贝

    在千荷实验学校读五年级的可可(化名)的一天忙碌而充实。可可早上6点起床,洗漱好了,如果不轮到值日,就看会儿书。等吃完了早饭,就从学校的生活区来到教学区。早自习、广播操、上课……最后,还有一顿可口的夜宵——饼干或面包,还有水果。
    可可是个坚强的女孩,爸爸去了很远的地方,妈妈去年因为胃癌去世,但笑容没有从可可的脸上消失。可可想上大学的念头就是从妈妈生病那会儿开始的。“妈妈只能用一时止痛的药,用不了特别管用但昂贵的药。如果我上了大学,将来就能赚钱给妈妈看病了。”
    可妈妈还是走了。虽然亲戚也都对可可挺好,但每当看见别的孩子和家人在一起,可可就出去溜达。
    “这里可以自己洗衣服,体会劳动的乐趣。”这是她告诉大家自己喜欢这里的一个原因。
    “龚老师用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‘宝贝’!”龚老师是她的班主任。龚老师这样招呼她时,可可脸上满是满足的笑;也许每次被唤作“宝贝”的时候,她都是这样笑的。
    方方(化名)来这里念初一的时候,老大不愿意。现在的他想着明年就要中考了,直叫“压力好大,真不想离开”。
    “这里最好的地方就是老师像妈妈一样。”方方看上去比较腼腆。
    有次方方发高烧到了39.9度,在学校的隔离病房里,忽然看见班主任来送绿豆汤。方方想哭,但想到自己是男子汉,忍住了。
    方方的父母早年离婚,方方跟着妈妈过,妈妈又去外地打工了。现在全凭亲戚照顾方方,方方对他们充满了感激。“他们自己家条件也不怎么好,还特别照顾我。”
    方方小学没学过英语,刚来这里的时候,英语考试最高也就考60分,最低考过30多分。英语老师特别耐心,经常鼓励他,有一次他考了个80多分,老师狠狠地夸了他,连隔壁班也没“放过”。这让方方的信心指数飙升,从此一发不可收拾,85分,90分,分数一步步坚实地往上“涨”。结果,班里倒数的他窜到了前三名。
    让家人惊喜的远不止这些。以前调皮捣蛋的方方现在不光学习认真了,还会主动帮大人做事,比如到亲戚家吃饭就帮忙洗碗,弄得大家对他刮目相看,也对千荷实验学校刮目相看。
    
  老师:我们对孩子有不能触碰的底线
    
  毛老师原来在岱山一所小学教数学,2001年千荷实验学校创立的时候,她成为第一批考入此校的15名老师之一。
    “以前的学校里,家境不好的学生比较内向,能明显感觉出他们的自卑感。但这里的学生不一样,大家差不多,心态就好多了,也自信多了。我们老师看着也高兴。”
    毛老师刚到这里的时候,第一件事就是把班里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摸了个透——当然,这是在尊重每个孩子、他们自愿沟通的前提下进行的。
    学校现有391名学生中,86名是孤儿,256名丧父或丧母,109名父母病残。
    “这些孩子自尊心都很强。”老师只有充分了解了每个学生,才能在说话的时候知道该说什么又该回避什么。“我们对学生有不能触碰的底线。”
    这里的教育方式,鼓励多多,批评很少。舟山市教育局通过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的办法,引进优质师资。来这里的老师除了具备较强的教学业务能力外,尤其需要“具有良好师德,勇于奉献,富有爱心,懂得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”。
    家访是这里每个老师都能说上很多的话题,也是让她们感慨万分的一件事。“心酸,心疼,也高兴。”
    房子是租的,床是木板搭的,家里用电的似乎就只有电灯了,电风扇也很少有。
    可就是这样的家里,看见老师来了,总会拿出精心准备的东西招待:要么是自家种的玉米,要么是平时自己想都不敢想的饮料。
    张老师教的第一届学生到了六年级的时候,张老师动手术,一个星期没来。回来那天,她一进教室,发现黑板上写着大大的“张老师,我们爱你”。每个学生还用纸叠了一颗“心”,上面写满了祝福的话。
    张老师爱和他们聊天。“有时候,他们一讲到自己现在这么幸福,就哭。‘滴水之恩,当涌泉相报’,这道理,他们藏在心里呢,都说等以后有成就了要报恩。”
    有其他的家长想给孩子上“挫折教育课”,要把孩子带过来和这里的孩子一起生活一段日子,但学校婉言拒绝了。有不少家庭想和这里的孩子结对,一方面可以给自己家的孩子树个榜样,一方面也可以带给这里的孩子一份家的温馨。对此,学校非常慎重——总要把对方的家庭情况摸个“底朝天”,再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后,决定具体的结对事宜。“我们想为这里的孩子保持一个相对纯净和非常公平的环境。”学校相关负责人说。
    
  各方努力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
    
  这是一封以“敬爱的老师和同学们”为抬头、署名为“一个被人称为破烂王的人”写来的信。他随信寄来2000元钱。
    “自报纸上看到你们千荷学校建校来,我心中萌发了如何为你们做些有益的事(的念头)。但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,我不是企业家又没有资产,加之久病缠身,经济不怎么宽裕,但心中真是默默地记着这笔账。
    请你们不要问我的名字或通过其他关系问我的地址,我这样做,只表示我实现了多年的一点愿望。
    望孩子们好好学习……做对祖国有用的人,为祖国争光。”
    普陀山佛教协会每年捐助200万元人民币,民营企业家、浙江省金海镙杆有限公司董事长捐资35万元认养了35名千荷的学生,国泰水产为学校捐车,一位14岁的初中女生把1000元压岁钱捧给了千荷的老师……据统计,学校自筹建以来认捐金额达到上千万元。
    学校还通过社会各界的捐赠建立奖学金,包括省慈善总会设立的“慈善奖学金”10万元。
    为建立长效的助学机制,使办学经费得以保障,千荷实验学校理事会应运而生。首届理事会会长由舟山市副市长担任,市委书记等为名誉会长。理事会定期开展助学、督学活动。
    学校还有个“千荷副食品基地”。这个由舟山市政府出资、省财政厅补助的基地,计划征地300亩,投资450万元,现一期征地61.44亩,已完成投资160万元。学校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,既为学校提供丰富的副食品,又培养了自立能力。舟山市曾出台了《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接受中小学教育免费入学实施办法》,免除贫困孩子九年义务教育的杂费、代管费、住宿费、借读费,高中阶段的学费、代管费等。这条途径解决了大多数贫困孩子的读书问题,但困难的学生依旧存在。于是,2001年,千荷实验学校诞生了,把年龄跨度近10年的贫困的孩子集中起来,实行全寄宿集中教育,为这些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,此举为全国首创。同时,这能使这些孩子克服分散教育时的自卑感,避免心理挫伤。
    进千荷学校,和其他学校不一样,有个“谁困难、谁上进、谁优先”的原则。来到这里的学生,往往是舟山全市家庭经济最困难的适龄正常学生,学校免收学杂费、书籍费、住宿费、校服费、伙食费及基本生活用品费等一切直接费用。
    舟山市委书记张家盟说:“我们就是要从群众最关心、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。在舟山这种特殊的情况下,办一所免费学校势在必行。尽管舟山的财力并不宽裕,但我们还是要下决心努力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,使他们能接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。”
    目前,学校占地50亩,投资1400万元。学校有18只教室及多媒体教室、计算机房、实验室、阅览室、音乐舞蹈室、体育活动室和阶梯教室等功能室,能满足各方面的教学需要。学校的寝室楼有3幢,食堂可容纳800名学生就餐。
    
  将来从现在的细节做起
    
  孩子的将来不是到初中毕业为止,随着第一批学生的毕业,他们今后的路怎么走是目前大家最关注的。
    这批孩子初中毕业后,最好是能够继续学习:一是直升普通高中,二是进入职业技术学校。这样的话,他们的学费又成了问题。舟山市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奔走联系了全市企事业单位,一方面落实直升学生的就学经费,帮助孩子继续就读高一级学校;另一方面积极与有实力的企业联系,采取订单培养、企业与市教育局共同资助的办法,培训一批懂技术的千荷学生,然后把培训好的学生直接送往有实力的企业。“这样,才能
    真正达到帮助孩子脱贫的目的。”市教育局领导说。
    “我奶奶都养了我19年了,我必须用这双手养活我奶奶了,我不能让她再那么辛苦了!”一个毕业班学生曾对老师表达心声,言辞坚定。
    目前,舟山市教育局已委托定海一中和舟山职业技术学校办班,就叫“促暖班”,名字来自市委、市政府提出的“暖人心、促发展”工程。到时,将招收普通高中一个班(40人)和职业高中服装专业一个班(40人),招生对象为全市经济特别困难家庭的子女,招生原则仍然是“谁困难、谁上进、谁优先”。